概要:改革开放后,富有拼搏与冒险精神、重商与创业传统的晋江人依托侨乡优势,从家庭作坊起步,迅速实现了农村工业化。1994年召开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晋江)研讨会,把晋江作为与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并列的发展范例,概括出“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晋江模式”。10年过去了,重新审视晋江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如果说当年学术界对“晋江模式”内涵的揭示主要是着眼经济制度变革的话;那么,今天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来看,晋江走出的则是一条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与许多地方一样,我们对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从比较肤浅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并在尊重发展规律、贴近产业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了政府营造产业环境、服务和引导产业集群fa展的作用。在晋江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在已经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看政府作用,标签: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http://www.67jx.com改革开放后,富有拼搏与冒险精神、重商与创业传统的晋江人依托侨乡优势,从家庭作坊起步,迅速实现了农村工业化。1994年召开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晋江)研讨会,把晋江作为与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并列的发展范例,概括出“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晋江模式”。10年过去了,重新审视晋江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如果说当年学术界对“晋江模式”内涵的揭示主要是着眼经济制度变革的话;那么,今天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来看,晋江走出的则是一条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
与许多地方一样,我们对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从比较肤浅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并在尊重发展规律、贴近产业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了政府营造产业环境、服务和引导产业集群fa展的作用。在晋江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在已经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逐渐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近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由于这些集群的存在,晋江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强县”等区域品牌,东石、永和、磁灶、深沪、英林等富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被授予“中国伞都”、“中国石材之乡”、“中国建陶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等称号。
晋江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禀赋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地方,是怎样脱胎换骨、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集聚区呢?我想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是市场主体的角度。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晋江逐步构建了地方生产系统。在短短20多年里,晋江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制造基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晋江制造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发地选择了一条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又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资源和基础的贫弱,迫使晋江从起步阶段就反传统发展路径而行之,不是依托当地资源选择产业,而是借助外部资源发展产业,通过市场途径引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来组织商品生产,吸引四面八方的相关资源和要素向这里流动、集聚,在这里整合、加工。在短缺经济的时代,由于有利可图,也由于地缘、血缘、人缘以及当地“爱拼才会赢”的人文精神,许多人就群起而效之、大办同类企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当时还没有“产业集群”的概念,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专业镇”、“专业村”。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办产业的转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一些企业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的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产业集群就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地方生产系统逐步构建起来。
二是产业载体的角度。从“满天星星”到工业园区再到城市工业组团,晋江逐步建立起工业制造基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源于集群内企业和机构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创新互动,这就需要努力实现区域集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建设专业化工业园区是引导集群fa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晋江的制造业,是从家庭作坊、草根工业起步的,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布局走向产业集中、从农村工业走向城市工业的过程。现在,我们正在思考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整合好、利用好、保护好,实现更高平台上的更快发展,并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空间。根据建设中等城市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把形成城市工业组团作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重点之一加以实施,引导工业园区在空间地理上连片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功能明晰;并着眼于降低集群运营成本和营造互动创新环境,突出现有企业的存量迁移、新增企业的产业链招商,整合、建设专业化园区,强化了入区企业的产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