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67教学网 http://www.67jx.com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67教学网教育文章计划总结历史|地理计划总结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试题分析» 正文

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试题分析

[11-12 22:01:26]   来源:http://www.67jx.com  历史|地理计划总结   阅读:8325

概要: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试题分析黄岩中学王朝晖 一、选择题部分第一组是表格材料分析题。试题给出的是我国四个产粮基地的积温、年降水量和粮食商品率等数据,要求学生依据信息(积温、年降水量)比较判断所属区域及差异分析。属容易题,学生得分率高。第二组是区域不同时刻等压线图比较。考查学生等值线图的判读、局部地区风向判定和不同时刻风力动态变化。其中风向的判定学生得分率不高。第三组是以坐标图为主的组合图。图中信息较多,有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不同地面高度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曲线。本组题目中稍为复杂的是要求学生依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当地经纬度,难度不大,但得分率不高。第四组是多种岩层或岩体剖面图。要求学生从复杂的图像中复原岩层形成的历史,从而判断各岩层的新老关系,进一步判定各岩层的性质。属中等难度题。第五组是城市与郊区气温升幅高低分布图。貌似坐标立体图,实则平面图。要求学生判断分析引起气温升幅差异的原因。属稍难题,但学生得分率较高。第六组是抽象的等高线图。要求学生先复原等高线,再判定大比例尺的地形类型。属容易题。第七组是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要求学生分析产生年降水量差异

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试题分析,标签:初中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http://www.67jx.com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期末试题分析

黄岩中学 王朝晖

 

一、选择题部分

第一组是表格材料分析题。试题给出的是我国四个产粮基地的积温、年降水量和粮食商品率等数据,要求学生依据信息(积温、年降水量)比较判断所属区域及差异分析。属容易题,学生得分率高。

第二组是区域不同时刻等压线图比较。考查学生等值线图的判读、局部地区风向判定和不同时刻风力动态变化。其中风向的判定学生得分率不高。

第三组是以坐标图为主的组合图。图中信息较多,有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不同地面高度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曲线。本组题目中稍为复杂的是要求学生依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当地经纬度,难度不大,但得分率不高。

第四组是多种岩层或岩体剖面图。要求学生从复杂的图像中复原岩层形成的历史,从而判断各岩层的新老关系,进一步判定各岩层的性质。属中等难度题。

第五组是城市与郊区气温升幅高低分布图。貌似坐标立体图,实则平面图。要求学生判断分析引起气温升幅差异的原因。属稍难题,但学生得分率较高。

第六组是抽象的等高线图。要求学生先复原等高线,再判定大比例尺的地形类型。属容易题。

第七组是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要求学生分析产生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附近海域受洋流影响等温线分布状况和干旱地区瓜果品质影响因素分析。属中等难度题。

第八组是文字材料和区域组合图。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图文提供的信息,分析判断:如依据河谷处等高线弯曲判定河流流向;依据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河床两侧堆积和冲刷程度的差异判断南北半球;依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判定气候、雨季、洋流、季风等与季节相关的地理现象。属较难题。

第九组是有关交通线的文字材料。考查学生有关交通线的区位分析。属容易题。

第十组是太阳高度和大气热量日变化曲线的变形图。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属中等难度题。

第十一组是依据某植被分布的三维图(经度、纬度、高度)来判定植被类型。属中等难度题。

题组

题号

正确选项

得分率

(%)

题组

题号

正确选项

得分率

(%)

第一组

1

A

88

第六组

14

A

95.5

2

C

81

第七组

15

D

58

第二组

3

B

86

16

B

63

4

C

53

17

D

42

5

A

71.5

第八组

18

B

44

第三组

6

D

92.5

19

C

72.5

7

B

52.5

20

C

46.5

8

A

74

第九组

21

A

81.5

第四组

9

D

65

22

B

80.5

10

B

48

第十组

23

C

52.5

第五组

11

B

94

24

A

39

12

A

88

第十一组

25

D

46.5

第六组

13

B

81.5

 

 

 

 

 

二、综合题部分

第26题以“两型社会”为背景,主要考查城市分布特点、城市区位分析、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和农业区位分析等考点。

题号

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平均难度

26

(1)

①地图知识薄弱,不能根据区域图判定图示两大经济中心为长沙、武汉,无法判定连接两城市的铁路干线是全国铁路大动脉之京广铁路而错写成“京九铁路”;②书写随意,有些同学将京广铁路写成“长株潭铁路”等。

 

 

0.84

 

 

 

(2)

①描述不准确,写成分布在铁路上、河流上;②描述不全,写成交通方便、沿河流分布或交通方便、沿铁路分布;③语言啰嗦不够简洁,有些学生书写的文字多达六、七十个。

(3)

①没有认真看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分析自然原因”,而有部分同学回答的是社会经济原因或人为原因;②因果关系回答不全,只答原因没有结果或只有结果没有原因;③因果关系不对应,如:季风气候使该地地形平坦、泥沙淤积;④大量文字只描述某一方面的原因,如:用一大段文字只讲出气候方面的原因,只能得一半分数。

(4)

①没有认真看题目要求:只回答有利的自然条件或把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一股脑儿全回答,思维混乱,如“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区域不明:将乙城市周边地区误认为是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③表述不妥:将优惠的政策条件归功于临近省会城市,或认为该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是最高的,或认为该地农耕方式先进归结于武汉多名校,人才多;④内容过于简单:只写政策,交通等词汇,到底是什么样的政策,没写明白。

 

第27题改编自“07重庆文综卷的选择题”,对图示信息多处进行的改动:①乙线路穿越山脉经过沼泽地;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点状分布改为面状分布,明确甲线路不会对景区产生明显负面影响;③对a城市进行设问考查,使图示信息得以充分发挥。若平时对原题简单浏览而未深入探讨的话,此题会使部分同学“先入为主”不加思考而作出错误的选择“认为乙方案合理”。

题号

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平均难度

27

(1)

①不认真看题,误认为是高考原题,错答乙方案合理;②不看要求,答非所问:线路d比线路b更合理,可能只看到材料中“线路在b、d之间有两个规划方案”;③思维混乱,一会儿答甲方案如何,一会儿又答乙方案如何,颠三倒四。④要点重复,貌似多点,实则一点。

 

0.79

 

(2)

①空洞无物,泛泛其谈,如:政策支持,人口众多等;②凭空想象,如:矿产丰富,地价便宜等;③没有充分利用图示信息:河流交汇、交通线、农业基地等,答案要点有遗漏。

 

第28题以“咸海1960年—2000年间水域面积变化”为切入,第(1)题直接考查学生简单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再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进一步推测湖水盐度的变化,属于容易题,学生得分率高。第(2)题通过已知材料学生可获知A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港口(交通)和渔业(捕鱼量大),通过读图可知,80年代以来,A城市作为港口的条件已经丧失(湖泊水位急剧下降),水位下降和水质变化导致鱼类生存环境恶化。第(3)题则考查学生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

 

题号

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平均难度

28

(1)

①题目要求简述“变化”,而部分学生仅写面积小、盐度高,表述不太准确。②过于繁琐,部分学生既做了描述,又分析了原因,有些还作了盐度变化在分布上地区差异,如:湖泊西侧盐度高,东侧盐度低等详细描述,有浪费时间之嫌。

 

0.58

 

 

 

(2)

①分析问题不够全面,两个要点答不全,很多学生只答到渔业生产衰退而导致A城市的衰落,遗漏材料中的“港口”信息;②因果关系叙述错误,很多学生写成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导致洪涝灾害频发,使A城衰落;

(3)

①审题不慎,题目要求回答上游地区大面积垦荒发展灌溉农业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当地”是指垦荒之地,许多学生把当地误为湖泊;②获取信息能力不强,提供的信息有:干旱地区的垦荒(破环植被)、不合理灌溉(对水源、土地的破坏)等人类活动;③自然地理环境概念不清,不知需要描述哪些地理要素;④表述缺乏地理专业术语,如土壤盐碱化写成土地盐化、土壤盐度变浓等

 

第29题材料源自2008广东地理高考题,对设问进行部分修改,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

题号

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平均难度

29

(1)

审题不慎,第2问是“其中乙测站测到该月混浊天气的天数”,少数学生没有看清楚“该月”两字,答案出现全年混浊天气共几天或没分清图中的甲乙丙三个测站。

 

 

 

 

0.87

(2)

部分学生只选一个A或B,或选3个答案,究其原因主要对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没有理解透彻。

(3)

个别学生没有从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思考,导致失分。

(4)

①答题要点在一个角度上重复。如控制污染源问题,部分学生在回答了“控制工厂排放的废气”之后,又继续回答“控制汽车尾气”、“控制烧煤产生的SO2”等;②大部分学生不会使用总结归纳性语言,停留在事实列举的层面上。如使用清洁能源问题,学生回答是“使用天然气”、“使用电能”、“使用氢气”等;“健全环境法规”问题,学生基本上答不出“环境执法、环境宣传、环保意识的提高”等,而只是一些现象的罗列,如“少开汽车”、“骑自行车、电动车”等。

 

 

 


Tag:历史|地理计划总结初中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计划总结 - 历史|地理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