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城市医疗救助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通知》(闽政〔20**〕8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试行)的批复》(闽政文[20**]350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城市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健全救助体系,规范救助管理,提高救助实效,建立起管理科学、标准合理、程序便捷、操作规范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第三条城市医疗救助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全市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实行属地管理、分级核算。 (二)救急、救难、公平、便捷。 (三)专款专用、收支平衡,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救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 (五)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 第二章 医疗救助对象
城市医疗救助暂行规定,标签:规章制度范本,企业规章制度范本,http://www.67jx.com城市医疗救助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通知》(闽政〔20**〕8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试行)的批复》(闽政文[20**]350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城市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健全救助体系,规范救助管理,提高救助实效,建立起管理科学、标准合理、程序便捷、操作规范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第三条 城市医疗救助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全市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实行属地管理、分级核算。 (二)救急、救难、公平、便捷。 (三)专款专用、收支平衡,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救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 (五)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 第二章 医疗救助对象 第四条 现阶段救助对象暂定为具有本市城镇居民户籍的下列贫困群众: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即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三)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 省上对医疗救助对象有新规定的,按省上规定执行。 第三章 医疗救助范围 第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缴纳的费用由政府全额资助。 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当年累计医疗费用或因患重病住院一次性医疗费用,属于医疗救助范围内的,在扣除医疗单位减免、商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部分之后,对其个人实际负担部分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救助。 第六条 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 (一)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以外的费用。 (二)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赔付责任人应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四)因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以及保健、康复等发生的费用。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费用。 第四章 医疗救助标准 第七条 医疗救助采取日常医疗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相结合的方式。 (一)日常医疗救助。对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需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病人员和8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发给300元的医疗救助金(核定后存入其居民医保卡)。救助对象持卡到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药店)就医或购药。日常医疗救助对象由县级民政部门一年一核定,节余的金额可以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 (二)大病医疗救助。对救助对象患大病住院治疗予以医疗救助。对属于医疗救助范围内的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在600元以内的,给予全额救助;年度累计超过600元的,超过部分再按60%给予救助。每人每年累计享受的大病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得超过5000元。 第八条 对已享受医疗救助后,需要继续治疗或已严重影响到基本生活的特殊救助对象,可从当年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结余部分安排一定比例开展二次医疗救助。也可与当地慈善组织协商,每年从慈善募集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用于开展慈善医疗援助。 第五章 医疗救助程序 第九条 依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城市医疗救助管理系统。鉴于城市低保动态管理特点,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信息实行每月更新。新增入保的城市低保对象,在信息更新后享受医疗救助。 第十条 在城市医疗救助软件投入使用前,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按各自原来规定的程序办理医疗救助。在城市医疗救助软件投入使用后,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持居民医保卡直接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县级民政部门的授权和医疗救助办法规定的医疗救助范围、标准,垫付属于救助额度内的医疗费用。县级民政部门按季度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财政部门每季度划拨一次医疗救助资金。 日常医疗救助按照“个人申请、社区(居委会)调查、街道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办理。医疗救助资金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后拨付当地城镇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由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存入救助对象的个人账户。 第十一条 医疗救助对象在本人居住所在地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需转往非定点医疗机构或上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参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转诊手续。 救助对象转往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出院后到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有关费用的补助。民政部门可以为需转院转诊的救助对象垫付部分医疗费用,垫付费用从补助救助对象医疗费用中抵扣。 第十二条 需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大疾病人员申请医疗救助金,须提供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对其所患病种方面的专家(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出具的疾病诊断书、正式医疗收费收据、处方、必要的病史材料以及各项费用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第六章 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三条 城市医疗救助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即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定点医院)为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参照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第十四条 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院方对其住院床位费、护理费给予减收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费用给予减收20%的优惠。 第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救助对象持有效证件就诊时,定点医疗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医疗费用减免政策,控制医疗费用。 第七章 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六条 各县(市、区)应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主要通过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本级财政预算资金、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的利息收入、社会捐助以及其它资金渠道筹集。市、县(区)财政暂按当地救助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100元的标准筹集医疗救助基金(省上有新规定的,按省上规定执行),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通知》(闽政〔20**〕8号)规定,安排相应配套资金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