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67教学网 http://www.67jx.com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67教学网教育文章说课稿语文说课稿高一语文说课(庄暴见孟子)说课稿» 正文

(庄暴见孟子)说课稿

[03-10 23:07:33]   来源:http://www.67jx.com  高一语文说课   阅读:8150

概要:www.67jx.com归纳。 (1)“好乐何如?”是庄暴向孟子发问。初步提出这个问题,又暗示这个话题的难度,暗衬后文孟子论辩艺术之高明。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是孟子向齐王发问。承接上文,提起话题。 (3)“可得闻与?”是齐王向孟子发问。齐王由“变乎色”到希望“得闻”,孟子巧妙地抓住了齐王的兴趣,为下文开了个好头。 (4)“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是孟子向齐王发问。这是最关键的一问,孟子借助一个“乐”字,巧妙地转入正题。 (5)“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是百姓之问。这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强烈的不满之情。孟子借此来说明国君贪图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后果。 (6)“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也是百姓之问。这是“欣欣然有喜色”之问,恰与前一问构成对比,突出了国君“与民同乐&

(庄暴见孟子)说课稿,标签:高一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http://www.67jx.com
www.67jx.com归纳。 (1)“好乐何如?”是庄暴向孟子发问。初步提出这个问题,又暗示这个话题的难度,暗衬后文孟子论辩艺术之高明。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是孟子向齐王发问。承接上文,提起话题。 (3)“可得闻与?”是齐王向孟子发问。齐王由“变乎色”到希望“得闻”,孟子巧妙地抓住了齐王的兴趣,为下文开了个好头。 (4)“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是孟子向齐王发问。这是最关键的一问,孟子借助一个“乐”字,巧妙地转入正题。 (5)“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是百姓之问。这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强烈的不满之情。孟子借此来说明国君贪图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后果。 (6)“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也是百姓之问。这是“欣欣然有喜色”之问,恰与前一问构成对比,突出了国君“与民同乐”的结果。 7学生分组讨论考虑三个问题:    ① “独乐乐……不若与众”的比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与民同乐”还是“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③文章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这一中心的? 教师解疑       ①(“独乐乐”这一比喻,由“独”不如与“人”,与“人”又与“少”不如与“众”步步推进,潜藏的结论自然是“愈众愈乐”,这就为中心论点“应与民同乐”,设置了一个前提,或曰用欣赏音乐作比,给中心论点提供了论据。)         ②文章的中心论点应是“与民同乐”,而不是“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理由如次:“独乐乐”的潜台词是“愈众愈乐”,既然愈众愈乐,就应该与民同乐,因为民最众,自然也就最乐,这是“与民同乐”的一个理由。接下来“同乐”与“不同乐”两种结果的对比,自然显而易见,是劝说齐王应与民同乐。最后的“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是从“与民同乐”的结果,即“王”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应与民同乐,劝导齐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③当然,孟子提倡的“与民同乐”,也仅仅是要求统治者实行“让步政策”,但不管怎样,客观上对劳动人民还是有益的,因为仁政比暴政总要好得多。          文章先用“独乐乐”的比喻论证,最后用“与民同乐”的结果论证,但主要是中间的对比论证。理由是不仅文字的分量最多,对中心的论证也最有力。) 6.小结:这六个问充分体现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联系高一所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加以比较,加深理解。) 7.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体会。 8.   布置课后练习:     ①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管龠之音(   )   疾首蹙 (    )   羽旄之美( )  可得闻与(  ) ②找出上面六个句子中表疑问的词语,并翻译该句。(说明:本题的训练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三个文言中的疑问代词何、诸、孰,以及两个疑问语气词与、乎;二是注意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现象。) ③解释 庄暴见孟子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9口才练习      (这道题既针对了目前校园内“告别网吧” 的活动,又让学生学习了孟子的论辩艺术)            有一个同学热衷上网,几乎不能自拔,   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说课高一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说课稿 - 语文说课稿 - 高一语文说课

更多《(庄暴见孟子)说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