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67教学网 http://www.67jx.com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67教学网范文网行政后勤规章制度对农地再分配制度的重新认识» 正文

对农地再分配制度的重新认识

[10-10 22:34:29]   来源:http://www.67jx.com  规章制度   阅读:8294

概要:由于农户的非农收入统计十分困难,特别是其中还包括很大一部分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本模型将采用数据库中户主自己估计的非农收入比例,这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农户家庭的经济结构。3.亩均负担。在笔者过去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民负担的轻重和土地调整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赵阳,20**)。一般来说,负担重的地区土地调整的频次会高一些,有时调整土地是为了均衡负担。因此,可以假定,农民负担重,会引致调地频率的增加。4.地块数。测量交易费用说最好的变量就是农户的地块数。因为地块数越多,也就是土地细碎化程度越高,土地的质量差别也会越大,调地的协调成本就会越高。该变量同样是一个反映资源禀赋的变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此处采用初次承包时的资料。5.家庭中是否有村干部。干部利益说的检验相对比较困难,因为难以找到最佳的测量变量。笔者在此姑且假设干部倾向于调地,那么,有干部家庭的农户经历的调地频次就会高一些。另外,还考虑了一些控制变量,例如,家长年龄、家庭的辅助劳力比率(家庭依赖系数)、家庭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人均土地和省级的哑变量。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本文提

对农地再分配制度的重新认识,标签:规章制度范本,企业规章制度范本,http://www.67jx.com
  由于农户的非农收入统计十分困难,特别是其中还包括很大一部分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本模型将采用数据库中户主自己估计的非农收入比例,这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农户家庭的经济结构。
  3.亩均负担。在笔者过去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民负担的轻重和土地调整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赵阳,20**)。一般来说,负担重的地区土地调整的频次会高一些,有时调整土地是为了均衡负担。因此,可以假定,农民负担重,会引致调地频率的增加。
  4.地块数。测量交易费用说最好的变量就是农户的地块数。因为地块数越多,也就是土地细碎化程度越高,土地的质量差别也会越大,调地的协调成本就会越高。
  该变量同样是一个反映资源禀赋的变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此处采用初次承包时的资料。
  5.家庭中是否有村干部。干部利益说的检验相对比较困难,因为难以找到最佳的测量变量。笔者在此姑且假设干部倾向于调地,那么,有干部家庭的农户经历的调地频次就会高一些。另外,还考虑了一些控制变量,例如,家长年龄、家庭的辅助劳力比率(家庭依赖系数)、家庭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人均土地和省级的哑变量。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的基本假设如下:
  假设1。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土地调整的原动力来自于人口的变化。一般而言,人口相对变动率大,则调地的频数会增多;但就具体的调地制度而言,小调整对人口变动将更敏感,而人口变动并不一定影响大调整的发生频率,因为大调整的发生更多的取决于外生的政策变量。
  假设2。一般而言,非农产业的发展将抑制土地调整的发生;但对具体的调地制度安排和调整幅度的影响则需要具体分析。
  假设3。一般来说,农民负担越重,调地的压力会越大。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农民负担的影响是在全村范围内实现的。因此,可以假设:农民负担将促使大调整的发生,但对小调整制度的影响则要考虑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
  假设4。如果交易费用说成立,一个地区农户的土地越细碎化(即地块数的越多)将直接影响到土地调整的频数和幅度。考虑到调地的具体机制,以及交易费用(主要是协调费用)与调地收益之间的复杂关系,一般而言,交易费用越大,小调整的发生频次越低;而对大调整的影响则不一定有确定关系。
  假设5。有干部家庭的农户的调地频次高于没有干部的家庭。
  三、模型与估计结果
  考察土地再分配制度主要应集中于土地调整的两个方面:调整的频率和调整的幅度。土地调整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地区土地调整的最主要的特征,单看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清楚一个地区的土地调整这一具体现象。例如,在华北一些地区,土地调整的频率极高,几乎每年一次,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所有农户的地块都因每年的土地调整而频繁变动。因为这些地区的调整大多都是小调整。相反,有些地区虽然调地频率低,但却都是大调整,农户的地块变动反而比较频繁。另外,有些地区是大调整和小调整相间,在几次小调整之后会出现一次大调整。
  正如上一节讨论的大调整与小调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制度安排,为了弄清决定一个地区土地调整特点的主要因素,笔者分别构建了大调整和小调整的频率模型。在这两个模型中,土地调整的频率(大调整/小调整)用自包产到户以来土地调整的总次数来测量。同时,还要构建土地调整的幅度模型。调地幅度这个因变量比较复杂,由于农户问卷中没有直接测量调地幅度的问题,只能区分出大调整和小调整,而大小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调地的幅度大小,所以,笔者将小调整的累计次数除以总的调地次数(即小调整和大调整之和),得出一个小调整在调地次数中的比重,来近似地测量调地的幅度。
  简明地讲,
  mag=小调整次数/总调地次数×100%
  这样,mag作为一个相对调地幅度的指针是恰当的。这个变量值越大,则实际上表明小调整在总的调整次数中的比重越大,大调整的比重就小,实际上调地幅度就会越小。
  表1列出了样本数据中大调整和小调整频次以及相对调地幅度(mag值)的分省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省级之间样本特征的差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幅度模型中还特别又加入另一控制变量,即平均每次调地之间的时间间隔,实际上这是对调地频率的控制。
  笔者设计的计量经济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yi=α1+βixi+γix2+δix3+λix4+θix5…+εi+……(1)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范本,企业规章制度范本行政后勤 - 规章制度

更多《对农地再分配制度的重新认识》相关文章